翻拍自網路  

 

此單格漫畫 《紐約人》雜誌在 1993 年發表

20 年前,報人高姿態把網路後的網友視為狗;
21世紀,只有"狗",才耍得出"人"不會的新花樣!
 

 

新聞營裡的榮格GPS:試以榮格GPS 導航媒體[1]

今年春天,路透社湯姆遜基金會再次跟香港中文大學合辦這個很夯的課題:社群媒體與數位新聞學(social media and digital journalism),對象是亞洲國家記者,其中多為路透社在亞洲國家媒體客戶們,因此,參加者所屬的媒體單位一定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媒體‧主要的講師來自英國,參與記者的以比例原則,人數最多來自中國(含香港、澳門),另有來自印度、台灣、越南,而部分記者是為歐美日媒體服務‧我剛好參與了這個活動,整個活動是一個濃縮的、部分的亞洲媒體生態,這個生態裡的地圖,以榮格理論作指南針導航,可以看見部分的媒體大夢‧

 

媒體學者分析媒體往往只從媒體文本或媒體產業結構來分析,那是意識層面的東西,但若能鑽進媒體從業者(也包括部落客、甚至網友)的工作、生活、產業活動來窺探,也許挖的到一些媒體潛意識‧如果把21世紀的媒體視為一座冰山,露出海面冰山上層的部分,有如大家叫的出的媒體公司堂號;冰山下則是潛伏在網路裡千千萬萬你不知道、不關切、還沒被看見的訊息,若要把媒體冰山的上上下下(意識與潛意識)通通掃描出來,榮格論述的GPS是最好的工具‧

 

國際通訊社新聞訓練營隊裡,訓練的課程主題社群媒體,是產業趨勢風向球,而參與這個課程的主講者/參與者並非社群媒體的建置者,而是傳統的主流媒體(通訊社、報紙、電視、雜誌),這像是一群在媒體冰山上頭的人,企圖探究媒體冰山下的世界,雖然課程所涉及社群媒體、網路新聞的層面,仍然屬於已經浮上海平面的冰山,沒有真正能夠探索冰山下的媒體世界,尤其,主流媒體仍然習慣以冰山上的遊戲規則檢視冰山下的媒體‧

 

以榮格的GPS,導航分析這個主流新聞營的活動,相當有意思‧這些代表亞洲國家最主流的媒體代表,個自戴著不同人格面具[2](國籍/媒體品牌)的參與者,在台面上有意識地亮出自己的「人格面具」(對媒體而言,每一家媒體都是不同的「人格面具」),大談自己所屬媒體的精神或個人對新聞學的理念‧另一方面,這個訓練營的主題就是社群媒體,不停地在社群網路上流連是必然‧其實,大部分的時間,記者跟所有網民一樣是潛水俠,偶爾才是積極地言論發表者,不少記者都是自己國家的當紅部落客,他們在平常跑新聞時,把那些不方便在自己的報導上披露的小插曲或花邊消息,寫在部落格裡‧當然,這些主流媒體的大記者們,不論是在他們所屬的大媒體上的報導或自己的部落格裡呈現的內容,仍然屬於媒體意識層面的不同人格而已‧然而,只有網路上那些永遠看不完、也永遠無法被看清楚、無法被釐清的網民抒發,他們在社群媒體上的叨絮,才屬於媒體的無意識‧而也只有向無意識開放,媒體才能進化‧

 

 

榮格的心靈地圖為媒體導航

人本,有新解法,世界是繞著人發展‧如果幸運,人發展到最後,依照榮格的說法,人會超脫各種小我的情緒情節,進入更高層次神聖性的「個體化」發展,這個過程得挖出許多人自己原本不知道的潛意識,媒體應該也是如此‧事實上,以人的心靈發展論述來看這個世界上任何的社會機制,都能發現其中的一致性‧榮格的心靈地圖[3]也可以為「媒體」導航,其實,21世紀網路媒體的出現,就是為進入媒體潛意識,鋪的一條新路,網路讓媒體潛意識裡的陰影[4]、原型以更快、更大量的方式浮現到檯面,藉由如此,媒體正快速地、有意思地進化中‧

 

如果把媒體視為一個整體,那麼現在,傳統媒體工業的從業人員,以及全地球人都正一個過程,目的是促成媒體的「完整性」,也可以說,當今的媒體發展有機會更接近媒體的真義,朝更進化、更神聖性的階段邁進,好比榮格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歷經的「個體化」,也就是自性的自我實現(Self Realization)‧尤其近幾年,媒體似乎有正在加快「個體化」的跡象與機緣,因為社群媒體的崛起,原本沉潛在冰山下的閱聽人突然浮上檯面,變成消息發布者,網路上排山倒海的訊息像是無意識的亂碼,有些埋在無意識網海裡的訊息浮出了公眾意識檯面,而且從網民揭露交換的訊息,可能已經超越的傳統媒體的傳播力,甚至打擊了傳統媒體‧網路的崛起一方面讓某些傳統媒體搖搖欲墜,有的關門大吉;另一方面網路上百無禁忌的言論,也讓某些守舊人士難以消受(很不幸的是,多數守舊人士仍只涉獵傳統媒體,他們的創傷無法形成的話,對個體化過程是不利的)‧這些對傳統媒體的打擊或創傷都有利於媒體走向「完整性/個體化」的歷程‧

 

社群媒體的大爆炸,傳統媒體當然已經被波及,不得不涉足這一塊,雖然,目前全世界所有的大媒體都把他們的大旗幟搬進了社群媒體,把自己的新聞內容編排進社群媒體或網路平台的邏輯,然後,近15年來產生了一個新詞:數位新聞學‧它是時髦的顯學,學界跟業界都把它當一回事:一來害怕自己的「傳統技法」將被廣大的網民新聞取代,二來仍得堅守自己的原來的媒體平台,然後狼狽地分出一些手腳在經營社群媒體,把同樣的內容貼上網路,有時依照網路的特性,用字遣詞學習「鄉民化」以博取更多的回應跟分享‧不過,再有實力的大媒體,如CNN,它的大頭貼照跟你的照片是一樣的大小,CNN的份量變小了,至少它跟你的招牌一樣大,而大品牌的內容你不見得會按讚‧在社群網路上,你的數位新聞版面是獨一無二‧

 

 

看得見的陰影 轉進不同情節的人格面具

跟中國記者一起觀看反中國政府的紀錄片,是件有趣的事‧

 

維護人權是西方媒體的基本價值,是新聞學的ABC‧路透社的課程,不特別強調這一點,卻選了一部新聞學上非常政治正確的紀錄片:High Tech Low Life》,台灣譯名《公民部落格》‧這是2012年美國的獨立製片導演Stephen Maing的作品‧影片描述兩個路見不平因而臨時起意寫文章踢爆政府的部落客,他們利用路網部落格揭發中國地方官僚的惡行惡狀,接著,兩位部落客變成中國政府追殺緝捕的對象‧這部在中國禁播的紀錄片拿到不少國際獎項‧片中的部落客就是從深沉的網海浮上檯面,後來被意識到的媒體意見,等到這兩個部落客爆紅之後,一些自以為開明的專家竟然拿學院裡的那一套評論他們的部落格敘事粗糙,說他們採訪的手段具爭議,這樣的批評,可能是無法招架從爛泥巴裡長出來的土生能量所散發的刺眼光芒‧而網民的有機創意,往往是養尊處優、訓練有素的大傳媒所學不來的‧

 

播映本片時間是課程最後一天的非正式課堂的午餐約會時間,影片看完了,大家臉上似乎只有一種表情:誰都知道啊!但不予置評!這個態度也是中國記者公開面對國際場合的一種「人格面具」[5]‧而課程安排也很政治正確的繼續往下進行其他議題,不需要記者們針對電影討論、發表觀後感想‧只有一位在西方媒體服務的中國記者悠悠地說,紀錄片主角之一左拉(周曙光)已經移民台灣很可惜,到台灣之後,他爆發型的能量可能就此喪失‧

 

不必企圖跟任何中國記者討論任何關於中國言論自由的問題,他們都是專家‧事實上,具有記者魂的中國記者私底下更樂於進入細節地揭發中國政府的惡行惡狀‧但是,如果記者在面對自己例行工作的時刻,要服膺報老闆作為政府宣傳工具的命令;要躲避或壓抑自已已經看見陰影的心智,然後拿出另一套人格面具應對工作,在身心靈上,都是一種折磨(當然有些折磨痛苦也會化為力量,轉向變革)‧不只是沒有言論自由的中國媒體,全世界任何媒體都有無法面對、甚至尚未了解的陰影,而躲避陰影,都可能會讓人感覺彆扭或「可憐」‧榮格學者史丹說:「如果個人完全躲避陰影,雖然生活合於規範,但卻不完整的可憐‧向陰影開啟的經驗雖然會使個人遭致不道德的玷汙,但卻可以達到較大程度的整體感‧」(Stein, 88, P142)

 

即使是再先進的國家,媒體們依舊個自擁有不能接受或還沒看見的陰影,這些陰影涉及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教派、種族、性別、信仰、道德、倫理‧政治上談言論自由比較能受到台灣民眾的同理,因為台灣在民主化過程,20-30年來長期的政治熱,把人民都訓練成政治辯論家‧但人()的議題所觸及的範圍非常廣泛,有些你可能無法接受或無法想像的議題,有些可能關乎你的信仰價值,在媒體或電檢機構(NCC)會說,它們替人民把關,不符合道德規範的通通不准出現在媒體上,所以台灣的電視上,我們看到電視台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的大衛生殖器給馬賽克;電視台也怕被NCC罰,也把所有的真人假人的乳溝通通馬賽克‧這是NCC跟電視媒體們的從陰影轉變的另一面維護社會風俗的「人格面具」‧

 

幸好,電視銀幕只是眾多銀幕的一種選擇,而且有線無線電視台的收視比重越來越小‧21世紀,電腦銀幕、手機銀幕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網路幾乎把所有人類的思維匯集在同一個平台(網路媒體),那些被認為充斥各式垃圾訊息、根本不值得浪費時間探究的網路虛擬空間,其實,裡面埋藏很多寶貝,它鐵定已經存在未來媒體形式與內容,發掘這塊潛意識,可以使「媒體」更為完整‧

 

柴契爾與英國女王的錯置

台灣很少有媒體產業相關新聞上的了國際版面,今年剛好有一樁:台灣的新聞台在柴契爾夫人逝世新聞發布的第一時間,錯拿英國女王的資料畫面來用,變成國際新聞‧在路透社國際訓練課程期間,國際記者們能跟台灣記者拉近距離的社交話題,剛好就聊這個議題,我是唯一的台灣代表,台灣的大小事當然得概括承受‧尤其做為參與國家裡,新聞自由指數名次最棒的國家(2013Press Freedom Index: 台灣47名;香港58名;印度140名;越南172名;中國173)[6],沒有甚麼道理不能大方面對已經浮上檯面的「陰影事件」‧表面上來看,要回應這個尷尬的問題,理由就是因為台灣電視台數量多、競爭大,作業求快、人員流動量大、人員訓練不足,導致的不專業的結果‧弄錯了,就是錯了,該媒體也公開道歉,面對了這個錯誤‧

Queen-Full-Portrai- A new portrait of the Queen, commissioned by Royal Mail to adorn a stamp mark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ronation, has been derided by critics who said it looked more like Margaret Thatcher.  

 

但是,這個來自地球某角落的小國家的媒體裡的一個小編輯助理無意識的「貼錯大頭」的陰影事件,透過網路社群媒體的大肆傳播,變成了一個台灣人自己覺得很丟臉,但國際感覺很好笑的新聞事件,甚至很興奮...這一記巴掌,歪打正著地說中某些西方人不直說、被壓抑的()意識:柴契爾跟英國女王兩人差不多地令人討厭‧瑞士一家媒體在報導這篇台灣新聞的時候,還揶揄了一下台灣電視台所使用女王畫面她穿著的衣服!當然,傳統上,最常被西方媒體諷刺的人之一就是英國女王‧更有意思的是,今年六月份是英國女王加冕的60周年紀念,英國政府出了一套六張女王胸像的紀念郵票,英國每日電訊報下了次標題:女王的畫像更像柴契爾夫人‧如果一位榮格分析師來看這件事,裡面還帶有神秘的共時性,剛好都在2013上半年,柴契爾跟英國女王伊麗莎二世兩的人不約而同地被拿來相提並論,前者個是新保守主義的擁護者,他讚頌中產階級的道德,許多英國自由派人士說:柴契爾的死,是今年聽到最棒的消息;後者是個老在英國皇室禮儀上著墨、保守形象的終極代表,媒體漫畫家常拿女王的言行開玩笑‧不論是柴契爾被媒體誤置為英國女王的電視新聞,或者柴契爾跟女王看起來半斤八兩的郵票,這當中似乎是「幽冥參與」(participation mystique)起了作用,而網路社群媒體也在這個事件裡推波助瀾‧

 

 

新聞檢查與媒體自律 媒體進化最大的阻礙

 

傳統新聞學上,搞新聞檢查、媒體自律等等守門員理論,這些約束機制的背後,通通建築在媒體控制者的一種情緒:恐懼‧

 

歷史上所有的既得利益者都害怕異端的言論思想,執政者恐懼自己的政權不保;社會控制者恐懼社會不在自己的掌握下;掌權者恐懼自己的信仰/信念被新思維戳破‧舉個例子,台灣的NCC「以動畫方式呈現新聞節目之妥適性諮詢會議」,決議不予許可「壹電視新聞台」執照。壹電視的爭議,撇開背後錯縱複雜的分贓角力不談,若純然以動新聞的詮釋新聞故事的作法不符傳統新聞學的規範,這就是一個新思維(誰說影像比文字更容易誤導觀眾或更不真?對影像的偏見是小看了人類腦子對視覺形象建構的能力!)衝擊到老派/傳統新聞學信仰的例子‧當老派的傳統與信仰倍受打擊,往往握有權力與資源的老派們,就拿傳統旗幟,喊出維護老倫理老道德的老口號,全力圍堵新思維新言論,這就是所有國家機器以安定社會之名,搞出來的新聞檢查或新聞自律的機制‧(主張媒體有安定社會功能派的傳統論述,本文不討論,各大書店裡均售新聞學課本‧)

 

幸運的是,媒體再變革的時候到了‧老天給了這個時代的媒體一個大禮物網路,讓媒體大夢有了顯影紙,讓媒體自身更容易的在網路裡看見潛意識,讓潛意識的符號浮上意識,讓媒體加速進化‧

  



[1] 榮格(Carl G. Jung)瑞士心理學家(1875-1961),分析心理學創始者‧榮格是佛洛伊德的學生,也曾經是摯友,兩人後來分道揚鑣,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跟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截然不同‧榮格把人類心靈分為意識自我(ego)與潛意識,只有透過從潛意識裡挖掘淬鍊,進行個體化(individuation)歷程,人才能超過小我,更為完整‧本文企圖以初步的榮格心理分析理論來檢視媒體‧

[2]「人格面具」意思是「呈現的人」而非「真正的人」人格面具是為某種特殊目的而採用的心理建構,與社會建構‧(Stein, 88, P144)

 

[3] 榮格是發掘內在世界的哥倫布,他為人類心靈畫地圖‧《榮格心靈地圖》也是一本專書,作者Murray Stein,譯者朱侃如,榮格心理學的入門書之一‧

[4] 「自我意識拒絕的內容便成為陰影,而它積極接受、認同和吸納的內容,則變成他自己以及人格面具的一部分‧」(Stein, 88, P140)

[5] 「陰影與人格面具像是一對兄弟或姊妹,一位站在公眾前面,另一位則躲在一邊‧人格面具與陰影通常正好是彼此對立面,但也親近得像孿生子一樣‧」(Stein, 民88, P141)

 

[6] 資料來源: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台灣名次比2012年退步2名‧ http://en.rsf.org/press-freedom-index-2013,105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傳播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